条件推理测试(CRT),内隐测量的浪漫!
      荣格曾经说过:“你的无意识操控着你的人生,你却称其为命运。当无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心理学家们将人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我们日常的思想、行为和决策等这些“有意识”的念头,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我们意识大部分都是隐藏在水面下的潜意识,也称“无意识”。你也许要发出疑问,无意识可以被测量吗?答案是肯定的。
“内隐革命”
      近些年来,心理学家们对无意识/自动化/内隐心理过程的兴趣开始悄然复苏,一些学者甚至将其称为“内隐革命”(Greenwald & Banaji, 2017)。心理学早期对无意识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工作和投射测量技术的使用上,而最近的研究则主要聚焦在试图捕获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技术的发展上。
      在组织心理学领域,内隐测量势头正盛,例如,Ziegert(2005)研究发现人们的内隐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比外显态度更能预测就业歧视行为。另外,研究表明人们在工作中的目标设定和道德行为等也会受到内隐因素的强烈影响。“内隐革命”正在卷起一场影响力巨大的风暴。
内隐人格与CRT
      James(1998)提出内隐人格包括通过内省无法触及的认知结构(如内隐动机)和过程(如防御机制)。因此,人格的内隐方面不能通过自我报告直接测量,而必须通过专门设计的间接测量技术来测量。
      条件推理测验(Conditional Reasoning Test, CRT)被称为内隐人格测量中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它被成功的应用于成就动机、攻击性动机和创造性人格的测量当中。条件推理测验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个体的推理活动依赖于他们潜在的人格动机。传统的推理问题一般用来衡量认知能力,而条件推理测验中的推理问题则用来捕捉内隐认知偏差,研究者们认为这些内隐认知偏差会影响具有特定人格动机的个体的推理过程。James将这些与人格相关的认知偏差称为辩解机制(Justificaiton mechanisms, JMs),它通过使源于内隐动机的行为看起来理性和明智,以将这些行为合理化。
权力动机与CRT
      最近,一项前沿研究为CRT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Zvonimir等人(2020)在前人对领导力研究的基础上,对权力动机条件推理测验(CRT for power motive, CRT-P)的信效度进行了验证性研究。CRT-P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即社会通常不信任权力,具体表现为权力的使用通常被认为是腐败的。
      由于这种不信任,高权力动机的个体必须解决他们对权力的追求和社会对权力腐败本质看法之间的冲突。因此,他们需要发展辩解机制,以帮助自身证明追求权力的行为是合理的。权力动机的可取性令人质疑,因此个体的权力动机“消退至无意识之中”,使这一动机变得内隐。同时,这也为内隐权力动机的测量提供了条件。
      Zvonimir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CRT-P具有良好的效度。一方面,CRT-P与权力动机内隐联想测验具有中低强度的显著正相关,而与权力动机自陈测验相关不显著,这为CRT-P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提供了初步证据。另一方面,CRT-P与领导职位的占有和领导效能呈显著正相关,这为CRT-P的效标关联效度提供了关键证据。这表明,在CRT-P上得分越高的人越有可能占据社会高位,并且有可能产生更加积极的领导效能。
CRT的“不可伪造性”
      由于CRT测量的是内隐偏差,并且其施测总是在传统认知能力测验的指导语下进行,因此一般认为CRT具有不可伪造性。即使要求被试装好(faking good),他们也无法成功伪造自身在CRT上的得分。只有在向被试揭露CRT的工作原理后,他们才能够成功伪造自身在CRT上的得分(Wiita, 2017)。另外,Zvonimir等人(2020)通过对诚实作答条件和模拟选拔条件下被试眼动数据的对比分析再次证明了CRT的不可伪造性。因此,CRT可为人才选拔提供有益的测量技术支持。
结语
      条件推理测试(CRT)被称为内隐人格测量中最有前途的方法,未来一定会在人格测量领域大有作为!
周群力, 高级人才测评与命题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命审题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硕士(MAP)实践教学导师
长期从事人才测评与选拔工作,擅长测验工具开发、笔面试命题与评价、测验产品设计等,曾为中央国家机关、新华社、孔子学院、国家电网、百度、腾讯、中国银行、金融街控股等企业和组织提供人才管理咨询和测评选拔服务
文章排行
  1. 员工敬业度:从Q12到A12
  2. 了解信度与效度,为组织精准选才!
  3. 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4. 条件推理测试(CRT),内隐测量的浪漫!
  5. 通过实战演练选拔管理人员——文件筐测验操作实务
  6. 小工具,大用途 ——360度反馈及其国内实践
  7. 员工反生产行为概述及管理对策
  8.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编制
  9. 关于满意度与敬业度提升模型的实证研究
  10. 情境判断测验(SJT)的大脑反应机制
您的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