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测验形式,学术界对于情境判断测验的探讨也一直存在,其中对于情境判断测验为什么能够预测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引起各位研究者的注意。
如果我们能够剖析人们面对一道情境判断题目时脑海中所进行的思维过程,比如我们如何解读这些情境、如何选择可行的方式等。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开发出更具有预测性或者更精确的情境判断测验。
有研究者尝试为这样的思维过程构建了一个模型:
情境感知阶段
在情境感知阶段,情境在形成SJT反应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对SJTs选项反应都是基于对情境感知。比如说面对这样一个情境:你的同事邀请你们周末去他/她家里玩。你会怎么解读这样一个情境呢?大家的反应都是一样的吗?
研究者发现,神经质水平较高(不具有保持情绪稳定能力)的人会把这种情境解读为一种紧张、具有挑战并且没那么愉快的事件,而宜人性(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较高的人会觉得去同事家玩是一个构建人际关系的良好契机。
目标制定阶段
因此对于情境的感知不同就会影响到接下来对于目标的制定,目标是人们所需状态(即结果)的内在表现,当我们的需求不同,目标自然也是不同的。有研究者认为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情境的感知,不同的情境感知可能导致不同目标的形成。
那么目标的制定又是如何反应人与人的差异的呢?根据内隐特质理论(个体没有意识到,但却会在生活或工作中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内隐特质中表现出了较强的责任心,那么这个人会把体现责任心强的工作行为或目标归结为有效的。因此我们就能够通过他们所选择的目标来判断他们的人格特点。
反应评价阶段
最后面对反应选项,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判定哪些选项对应的行为是有效的或是无效的,接着人们就会选择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选项。这样,一道情境判断测验到这里就做完了。
对情境判断测验的思考
这样一个步骤也仅仅是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假设,人们在面对情境时究竟是否会进行这样的思维过程还值得考究。此外,人们在看到情境题干到选出合适选项有时只会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如何能够获得这么多的信息呢?
有研究者提出可以根据这些思维步骤将题目拆分开来,分别测量他们对于情境的感知,对目标的制定以及对反应选项有效性的评价;也有研究者指出可以采用“think aloud”(出声法)让人们在做题时讲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有些人的思维方式快速且模糊,如果让他们说出来,或许就会与他们的初衷有异。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如果我们能够对人们在回答SJT项目时所进行的认知过程有清晰的认识,那将大大促进SJT项目的改进和发展,最终促进人事选拔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