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社会对职场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而职场员工一天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会投入于工作。因此,工作会对员工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职场员工心理健康现状:
首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对职场人群的普查数据显示:银行业职工中,超过半数的职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产业线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8%的民众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74%的受访者表示当下的各种心理服务并不便利。
国外对制造业基层主管和中层经理的调查研究显示:有54.5%的人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有47.1%的人经常感到焦虑,还有44.3%的人认为无法维持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
虽然该研究结果受抽样影响较大,但针对管理者的调查结果尚且如此,这提示我们,基层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许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基层员工作为组织的基础和根本,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加以关注。
2016年,我国政府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着重强调了生理和心理健康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2022年,英国国家卫生保健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发布了《临床心理健康》指南,对帮助职场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面临潜在风险的人群提供了可参考的意见。
职场心理健康理论发展:
从健康这个整体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员工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之上保持心理健康,能让其保持一个更加积极的身心状态,拥有更高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水平,获得更多的生活幸福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一个人不存在人格障碍或精神问题,而是指这个人能够在其人格基础之上,发挥出更多的个人潜力,与他人保持积极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事实上,职场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就依托于精神医学、积极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企业管理者就已经发现员工的情绪问题会让其出现更多非适应性行为,进一步影响到组织绩效,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员工帮助计划(EAP)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场员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诉求出现了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更多的管理者也将管理视角放在了员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健康的提升上。目前,全球的500强企业有90%都引入了各类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在国内,对职场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视度也在快速提升,不仅外企、国企和央企,中小型企业乃至事业单位都开始尝试着引入如EAP等员工心理健康提升手段,将员工的心理健康纳入了组织发展的重要资本。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形成了涉及心理筛查、压力管理、危机干预以及个体心理咨询等一套颇成体系的职场心理健康保护系统。
如何提升员工心理健康:
组织对职场心理健康的重视,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危机确实会对员工的工作表现有着极为显著的消极影响,如员工的旷工率上升、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工作信心丧失等,这些负面表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组织的健康发展。人力资本领域的大量研究早已证实: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与组织的绩效存在显著负相关。2018年英国的普查数据也表明,员工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伴生的各种躯体症状累计造成了1750万个工作日的病假,这给雇主带来了每年大约80亿英镑的损失。同时,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内的大量研究得到的结论也高度一致: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帮助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不仅能够显著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还能够使员工的工作态度更加积极、职场内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最终帮助企业实现良性化发展。目前国内外对于职场员工的心理健康提升和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干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预防、监测和干预。
监测能够帮助组织初步判断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下一步的措施。目前,已有大量成熟的心理健康量表运用到员工的心理筛查中。一些企业每年会使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并对存在潜在风险的员工提供后续的帮助。例如英国对工作健康和安全有一套成熟的法案,企业可以在法律框架下对员工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出危害心理健康的致病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改善。
大量的证据已经表明,来自组织的干预,对提高职场心理健康水平、解决职场心理健康危机极为有效。首先,那些心理健康评估显示高风险的员工是组织应该重点干预的对象,部分企业会在参考行业特点和组织规模的情况下,为员工提供例如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相应的心理服务,同时尽可能为面临心理健康危机的员工提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调整岗位的机会。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19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54%的调查对象表示,在他们的工作环境中,歧视和污名化心理健康问题的负面后果甚至比心理健康问题本身更严重。这提示我们,不论是预防、监测还是干预,都要在做到尊重员工个人隐私的情况下进行。其次,在一个组织内,特定的部门或岗位面临的压力会高于组织的平均水平,这些部门或岗位的员工会被划入风险防范和危机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已有组织针对这些情况制定了支持高风险岗位的政策,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要优先保证对这部分员工提供专门的压力管理培训。
职场心理服务未来展望:
职场心理健康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普及到了各行各业。除外企与合资企业以外,国企央企、金融行业、医院和学校等事业单位乃至政府机构都引入了心理服务。当然,作为舶来品,职场心理服务在中国化的路程上也出现了各种适应不良的状况。首先,事业单位的一些部门本身就承担了职场心理服务的部分功能,而对于大部分私企而言,又难以承担覆盖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服务;其次,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从业者具备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领域的技能,但当下拥有胜任力的专业人士并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另外,职场心理服务主要为健康讲座、心理筛查和心理咨询等形式,但心理服务一般来说很难得到领导层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将改善员工心理健康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因而大多数心理服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即便如此,职场心理服务依旧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政策的大力提倡、提供服务的机构快速增长、服务形式的推陈出新等等。我们仍然可以期待,国内市场上更加专业、系统、有效的职场心理服务。